產品中心
Product Center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模型(高脂飼料)是一種常用的實驗模型,廣泛應用于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制及相關藥物的效果。通過高脂飼料誘導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能夠模擬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為研究血管內皮功能、脂質代謝和動脈硬化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動物實驗平臺
品牌 | 其他品牌 |
---|
動脈粥樣硬化是脂質代謝異常、炎癥反應與血管損傷共同作用的結果。大鼠模型需滿足以下特征:
脂質浸潤: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顯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
血管損傷:內皮剝脫、平滑肌增生及泡沫細胞聚集;
鈣化與炎癥:血管壁鈣鹽沉積,血清CRP、IL-1β等炎癥因子升高。
配方:1-3%膽固醇 + 10-15%豬油 + 0.5%膽酸鈉 + 0.2%丙硫氧嘧啶(抑制甲狀腺功能減少膽固醇分解);
周期:8-12周;
效果:血脂顯著升高(TC > 6 mmol/L),但僅形成早期脂質條紋,斑塊不穩定;
局限性:成模率<50%,需與其他方法聯用。
機制:維生素D3(60-70萬U/kg)通過誘導高鈣血癥加速血管鈣化和內皮損傷;
操作:
腹腔或肌肉注射維生素D3(分3次,間隔24小時);
聯合高脂飼料喂養6-9周;
優勢:斑塊鈣化顯著,與人類AS病理相似度達80%;
優化:分階段給藥(初始60萬U/kg,后續每3周補充10萬U/kg)可降低死亡率。
步驟:
免疫致敏: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1 mg/kg)或尾靜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 mg/kg);
炎癥誘導:灌胃維生素D3(60萬U/kg)并飼喂含FeSO?的高脂飼料;
效果:8周后出現典型斑塊,血清CRP升高4倍。
球囊拉傷術:
手術要點:頸動脈或腹主動脈插入2F球囊導管,充氣至3 atm后回拉3次,造成內皮剝脫;
術后管理:高脂飼料喂養8周,斑塊形成時間縮短至4周;
電擊損傷法:局部血管電擊(50 V,10秒)誘導內皮凋亡,聯合高脂飲食。
ApoE-/-大鼠:通過CRISPR技術敲除載脂蛋白E基因,自發形成AS斑塊(普食喂養12周);
應用方向:研究脂蛋白代謝與炎癥反應交互作用。
氣滯血瘀證模型:冰水?。?℃,5分鐘/天) + 脂肪乳灌胃 + 牛血清蛋白尾靜脈注射,模擬AS合并中醫證候;
評價指標:凝血四項異常(PT延長,FIB升高),舌質紫暗評分。
指標 | 檢測方法 | 陽性標準 | 參考文獻 |
---|---|---|---|
血脂譜 | 酶比色法 | TC ≥6 mmol/L,LDL/HDL ≥5 | |
炎癥因子 | ELISA | CRP ≥5 mg/L,IL-1β ≥50 pg/mL | |
血管功能 | 超聲檢測 | 主動脈彈性模量下降≥30% |
大體觀察:油紅O染色顯示主動脈弓或胸主動脈脂質條紋(紅色斑塊面積>10%);
組織學:
HE染色:內膜厚度增加(>50 μm),泡沫細胞聚集;
Masson染色:膠原纖維占比>40%;
超微結構:電鏡下可見內皮細胞脫落、基底膜暴露及脂質空泡。
建模方法 | 優勢 | 局限性 |
---|---|---|
高脂+維生素D | 鈣化典型,操作簡便 | 死亡率高(>30%),需精確控制劑量 |
球囊損傷+高脂 | 斑塊定位明確,周期短(4-6周) | 需顯微手術技術,設備成本高 |
免疫損傷復合模型 | 模擬炎癥機制,適合藥物篩選 | 需多次注射,個體差異大 |
ApoE-/-基因模型 | 自發成模,病理進程可控 | 飼養成本高,需SPF環境 |
動態監測技術:微型MRI聯合近紅外熒光探針實現斑塊成分實時分析;
類器官模型:3D打印血管支架聯合原代細胞培養,模擬斑塊微環境;
多組學整合:單細胞測序揭示M1型巨噬細胞糖酵解通路在AS中的作用。
樣本量:每組≥15只(考慮20%死亡率);
時間節點:
急性期:4周檢測血脂與炎癥因子;
慢性期:8-12周進行病理評估;
倫理規范:異氟烷麻醉(濃度1.5%),術后布洛芬鎮痛(5 mg/kg)。